">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吳文謹)孩子們在泳池里盡情打水仗,大人們坐在岸邊悠閑話家常,義務安全員、派出所民警巡邏在歡聲笑語和碧水藍天之中,共同構成了一幅安全、和諧的夏日鄉村新圖景。
7月12日傍晚,咸安區大幕鄉常收村張鐵自然灣,新建成的公益泳池正式開放僅2天,就引得十里八鄉數千人前來“打卡”。
公益泳池,安全戲水。通訊員 吳濤 攝
“水深僅1.2米,水是干凈清冽的山泉,在這里玩,放心得很。”家住常收街道的周女士帶著兩個孫兒專程前來戲水,閑聊中透著淡定與從容。“硬核”的硬件設施,讓包括周女士在內的一眾村民贊不絕口。
今年,常收村張鐵自然在去年“和美鄉村”建設基礎上,整合流轉60余畝魚塘和閑置地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淋浴間、便民商販區,引入當地流淌數百年的山泉“鳴水泉”,精心打造出一個6000平方米的公益生態泳池。
“我們主要目的是構建一個‘水域整治+安全教育+休閑服務’體系,在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利用硬件優勢、生態優勢集聚‘人氣’和‘流量’,引進商業主體,完善消費業態,逐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大幕鄉常收村黨總支書記佘繼勝介紹。目前泳池周邊商業區已吸引不少市場主體前來洽談合作。
小孩開心玩水。通訊員 吳濤 攝
“防溺水”歷來是大幕鄉的“安全難題”,這里地處偏遠,河道縱橫、港汊交錯,過去由于缺乏規范游泳場所,想玩水的孩子們只能前往野外水域,隱患重重。特別是大幕鄉作為外出務工大鄉,常住人口僅一萬多人,其中婦女兒童就有6000多人。
“傳統的防溺水方式主要是以‘堵’為主,嚴防死守。”大幕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唐陽介,“但這種方式只‘治本’,難‘治標’,要從源頭解決中小學生溺水問題,必須轉變思路,做到‘疏’‘堵’結合。”
大幕鄉的做法是,根據人口分布和實際條件推進開放性游泳場地建設,在泳池周邊設置防溺水宣傳長廊,定期組織開展防溺水知識宣講和應急救援演練,讓孩子們在享受清涼的同時,潛移默化中掌握安全常識和自救技能。
公益泳池航拍。通訊員 吳濤 攝
兩年來,該鄉已先后在泉山口村、西山下村、常收村等地建起4座公益泳池,并安排村組干部巡邏,明確安全包保責任人,完善各類設施設備。目前已建成的公益泳池,共可同時容納近2000人安全戲水,成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新風景。
大幕鄉黨委書記劉志敏表示,將秉持“安全為基、民生為本、產業為翼”的思路,充分實現現有設施的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推進親水休閑設施建設,同步引入親子游樂、鄉村美食等業態,讓公益泳池既成為守護生命安全的“防護網”,也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zmmpj.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