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黃錚 通訊員 周鐸)7月8日,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雙溪橋鎮,一個名叫吳浩林的年輕人,正在田間地頭檢查著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年僅24歲的吳浩林已經創業多年,如今是咸寧市欣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用一滴滴汗水與智慧,在平凡的土地上書寫著不一樣的青春篇章。
高中畢業后的吳浩林,并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當時家里的情況不是很好,就想著早點在社會上謀一個出路。”他告訴記者,雖然自己的學習成績并不算好,但不代表自己平常做事就不認真。不論做什么事情,他始終抱著愛鉆研、肯吃苦的態度。
當時十多歲的他,在一家電商公司開始從事直播帶貨工作。“剛開始我確實很多東西都不會,但我們網商協會的一些成員單位很慷慨,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回想起自己在外打拼時的經歷,吳浩林心里滿是感激。
為了學習怎么做好直播,吳浩林在協會中的兄弟單位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賬號申請創建、垂類選擇、日常運營、矩陣搭建,他每次一學就是一整天。就這樣一點點摸索,一點點掌握,他很快就學會了如何進行直播帶貨。
然而,兩年后,老家的一個消息,突然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家中獨居的爺爺不幸罹患癌癥,并且接受了手術治療。
“為了方便照顧爺爺,我和父親就一起回家承包了一些土地。就這樣,我和傳統農業結緣了。”愛鉆研的吳浩林很快就熟悉了傳統的種植模式的,但同時他也發現,“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成本收益率低,辛苦勞作一年,往往只見投入,難見產出。
在陪伴爺爺康復的日子里,吳浩林發現,爺爺在長期食用一些富硒農產品后,術后的恢復狀況很好。于是,他突然想到可以嘗試種植富硒農產品。這不僅對消費者而言更健康,而且能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
但是雙溪橋鎮的土地缺硒,如何在這樣的土地上種植富硒產品?面對來自自己父親的質疑,吳浩林沒有輕易放棄,再次花起功夫鉆研起來。從產業發展的政策,到可能的技術路徑,以及現存的專家團隊,吳浩林做了充分的功課。
“我了解到武漢輕工大學有一個硒科學與工程現代產業學院,而且還設有一個專門的國家富硒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跟大學的專家取得了聯系之后,他們也都非常支持,我們就開始嘗試著去做了這個事情。”吳浩林表示,自己公司現在的成果,與專家們的技術支持密不可分。
“最開始我還是從傳統農業的技術路徑出發思考,以為是要想辦法在肥料上做文章,跟專家溝通學習了之后,發現其實是不可以用的。如何培育富硒種苗,我們幾位專家給了非常多的建議。”
吳浩林介紹,2022年3月前后,專家們直接帶來了幾種可直接應用的新技術,一個是生物態種苗硒化的高效培育技術,另一個是精準富硒安全標準化種植。
相關合作正式開始后,在各位專家的幫助下,吳浩林的公司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技術農業的轉變,種出的富硒水稻、生姜等農產品,品質逐步穩定了下來。
當這些農產品上市時,憑借其獨特的健康價值和優良品質,迅速贏得了市場青睞,價格遠高于普通農產品。吳浩林家的承包地,終于從“賠錢貨”變成了“聚寶盆”,多年的辛勤耕耘迎來了豐收的喜悅。
自家腰包鼓起來了,吳浩林卻從未忘記自己返鄉的初心。看著周邊依然沉寂的土地和留守的老人孩子,他知道,一個人的成功不算成功。他開始帶著成功的樣品和詳實的數據,走村串戶,熱情地向鄉親們宣傳富硒種植的技術和前景。
于是,吳浩林成立合作社,毫無保留地分享技術,提供種苗,統一指導,保底回收。
而努力的吳浩林沒有停下鉆研的腳步,他在2022年9月重新回到學校,就讀于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電子商務系,并且成為了學校“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當中的一員,繼續依托校內外的專家資源,為鄉村的發展帶來技術支撐。
“我前段時間還成立了直播公司,等各方面條件成熟了,未來也會開始帶貨。”談起未來的發展規劃,吳浩林信心滿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zmmpj.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