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展區面積首次突破7萬平方米,吸引了800余家企業參展,集中展示3000余項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發”“中國首秀”新品,規模創歷屆之最……透過這場全球人工智能盛會可以看到,具身智能、多模態大模型等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人形機器人、AI終端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持續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今年大會上,人形機器人再次成為吸睛亮點。相比去年的18家,今年有80余家相關企業參展。首發新品紛紛亮相的同時,從玩拳擊、打冰壺,到釘釘子、抓豆腐,人形機器人不斷加快從生產到生活的應用探索。
大會首日,國家與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針對安防與制造、科教與旅游、工業與城市服務等不同場景,發布了三款“青龍”系列人形機器人。該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劉宇飛說,每一項產品都瞄準了人形機器人的實用落地。例如青龍Pro機器人全身集合了可見光,紅外熱成像、氣體等多維度傳感器,還進行了時空智能定位的升級。這可以讓它在室內、室外環境下無縫切換,更好地適應園區、廠區、室外環境作業。
傅利葉公司首款交互陪伴的人形機器人GR-3首次亮相,其創新性地引入柔膚軟包覆蓋材料這一設計,讓機器人觸感更有“溫度”;擎朗智能雙足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XMAN-F1”全球首秀,流暢完成爆米花制作、調制個性化冰鎮飲料。
不僅硬件產品加速上新,模型、平臺等軟件也在持續創新。大會期間,智元機器人推出了其首個世界模型開源平臺“Genie Envisioner”,讓機器人可以在數字時空里“先彩排、再上崗”。
“平臺的核心即多視角視頻擴散模型GE-Base,利用超過100萬條、近3000小時的頭部與雙臂腕同步視頻流,可以捕捉機器人操作任務中的空間布局、動作演化與語義意圖。”該公司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告訴記者,未來平臺將擴展更多傳感器模態,支持全身移動與人機協作,推動智能制造與服務機器人的落地應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杜廣達在大會期間說,近年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品不斷取得創新突破,實現“站得住、走得穩、跑得快”,正從舞臺“動起來”轉向工廠“用起來”,即將從實驗室邁入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應用的井噴期。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推動人形機器人行業分級應用,支持先導區、央國企開放場景,打造人形機器人應用的樣板間。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在電子、消費品等行業應用,AI手機、AI電腦、AI眼鏡等人工智能終端層出不窮。
給出“小辰小辰,拍照”的指令,即可瞬間捕捉眼前的精彩影像——在中國電信展區里,一款全新推出的“天翼AI智能眼鏡”吸引觀眾紛紛試戴、體驗。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基于自研的“星辰大模型”技術能力,AI眼鏡正持續拓展人機交互的邊界,包括運動探險時第一視角創作,會議上的中英語言即時互譯等,豐富智慧生活體驗。
“AI眼鏡是智能穿戴方向最重要的產品形態,它將成為人類另一雙‘眼睛’和‘耳朵’。”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群終端業務負責人宋剛在大會期間透露,阿里巴巴AI眼鏡預計年內正式發布,將在AI交互、佩戴、顯示與影像、續航等方面實現突破。
不斷豐富拓展的智慧應用背后,底層算力也在持續創新。“大算力建設如同構建‘巨型發電廠’,而AI應用落地也需要‘即插即用的插座’。人工智能算力建設,需要針對性適應小而廣泛的AI應用企業,滿足敏捷的算力需求。”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CEO夏立雪說,公司在大會上首次發布其全規模AI效能躍升方案,面向跨地域智算網絡、智算集群與多形態智能終端等全規模場景,統一適配多元算力,提供從模型調度、性能優化到AI應用部署的全鏈路支持。
在與會嘉賓看來,加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源源不斷地釋放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新動能,點燃智能經濟新引擎。
“個性化智能體、人機協作生產、分布式交易等新業態,正推動形成超大規模協同創新網絡,驅動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與創新速度的指數級提升,加速智能經濟的蓬勃興起。”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說,未來智能經濟將成為數字經濟的高階形態,有預測表明,智能經濟有望推動全球GDP年增長率提高一個百分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持久動能。(記者 郭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zmmpj.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