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鄭州7月24日電 題:為建設上合共同家園貢獻智慧力量——來自上海合作組織媒體智庫峰會平行分論壇的聲音
新華社記者
黃河之濱激蕩智慧漣漪,嵩山腳下匯聚思想共識。
7月24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新華社、中國社科院、河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上海合作組織媒體智庫峰會在河南鄭州舉辦六場平行分論壇及交流活動。這座底蘊深厚的千年古都,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笑迎八方來客。
平行分論壇上,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伙伴的近200家媒體、智庫、政府機構及國際和地區組織的400余位中外嘉賓展開深入交流,致力于為建設上合共同家園貢獻智慧力量。
弘揚“上海精神” 共謀上合發展
成立24年來,上合組織已從6個成員擴大為26個國家的“上合大家庭”,構建起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區域合作組織。
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上海精神”,始終指引著上合組織前進的方向。
“‘上海精神’20個字基本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愿景、‘親仁善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高度契合。”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楊明星說。
“‘上海精神’成為‘上合大家庭’共有的核心價值和行為準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副所長韓璐表示,這是中國對上合組織作出的重大貢獻,這一先進理念超越了冷戰思維、零和博弈、文明沖突的陳舊觀念,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
秉持“上海精神”,以實際行動謀求共同發展。在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金平看來,上合組織如何探尋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我們要開展更為制度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文交流和經驗分享,形成覆蓋面更廣泛的上合組織國家城市間、學術機構間的合作網絡。”金平說。
“我堅信,上合組織將為歐亞一體化進程作出自身貢獻。”伊朗議會研究中心經濟部主任馬赫迪·拉茲瑪罕表示,通過協同合作,這種以經濟、基礎設施和文化合作為基礎的一體化,將更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化文化交流 奏響文明樂章
鄭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內,數十名媒體智庫專家學者在彩陶前久久駐足,這場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交流合作會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高興看到近年來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開展聯合考古。”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文化遺產部主任巴克特·阿曼巴耶娃表示,當我們呈現出一幅完整的歷史圖景時,就更容易去構建共同的未來。期待在上合組織框架下,進一步推動和保障各國考古發掘工作順利進行,幫助增進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考古‘走出去’,與上合組織多國開展了聯合考古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表示,中外聯合考古不僅在考古發掘與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更成為深化中國與其他上合組織國家之間交流互鑒的文化工程、民心工程。
媒體智庫是推動青年交流與理解的重要橋梁。
巴基斯坦國際新聞通訊社中國新聞辦公室編輯穆罕默德·扎米爾·阿薩迪認為,媒體和智庫能夠幫助青年學生以當地聽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自己國家的故事,從而讓受眾更易理解和接受,并對受眾產生積極且實際的影響。
“我認為跨文化交流不能只停留在語言層面的翻譯,而要深入挖掘文化語境背后的共鳴點。”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高軒表示,作為青年學子,努力探究更具國際傳播力的敘事,把河南故事、中國故事更好地講給世界聽,為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動務實合作 攜手共創未來
當前,上海合作組織日益發展壯大,既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與會中外嘉賓紛紛表示,要充分發揮媒體和智庫作用,推動務實合作,攜手共創未來。
近年來,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國家之間數字經濟合作取得顯著成效,涌現出一批“小而美”的項目成果。“‘小而美’的項目可激活多元主體聯動,有效拓展多邊合作規模。”蘭州大學烏茲別克斯坦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朕朋表示,通過建立更加包容合作的機制與平臺,落實更多“小而美”的項目并秉持開放態度,進而推動多邊合作朝著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發展。
“安全合作無疑是上合組織框架下的一大亮點。”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張明表示,上合組織國家安全合作范圍不僅包括打擊“三股勢力”、跨國有組織犯罪、販毒等領域,也擴展至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等領域。
“上合組織成員國間的經濟互補性非常顯著,在農業、制造業等領域有著各自優勢,經濟合作潛力也在不斷釋放。”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張婷表示,期待各方在未來加強政策研究協作、深化重點領域合作、促進人才交流往來,搭建更多更便捷的知識共享渠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zmmpj.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