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 100 周年的重要節點。回望百年前的武昌城頭,那一聲劃破長空的槍響,不僅終結了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更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上鐫刻下"敢為天下先"的深刻印記。辛亥革命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首義精神的文化基因依然在時代脈搏中跳動。如何讓這份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生根發芽,如何使革命先賢的理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綻放光芒,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必答的文化命題。
守護歷史記憶:筑牢辛亥文化的認同之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那些承載著辛亥革命記憶的實物遺存,猶如一部立體的歷史典籍,向我們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武漢紅樓前斑駁的石階上,依稀可見革命志士匆忙的足跡;中山紀念館里泛黃的手稿上,仍能觸摸到先生"天下為公"的赤子情懷;起義門城墻上的彈痕,無聲地記錄著那個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瞬間。這些珍貴的文化印記,構成了我們民族集體記憶的基石。守護歷史記憶,既是對過去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筑牢文化認同的根基,才能讓辛亥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持久生命力,為民族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創新表達形式:打通古今對話的傳承之道。文化傳承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只有不斷注入活水,才能保持生機。辛亥文化要避免成為博物館里的標本,就必須創新表達方式,用當代語言講述歷史故事。電視劇《辛亥革命》用青春化敘事生動呈現革命先輩們的熱血青春與理想追求,成功吸引年輕觀眾;在杭州,中國美院師生創作的辛亥主題街頭壁畫生動展現辛亥革命的關鍵場景與人物,以藝術感染力吸引市民與游客駐足欣賞,成為網紅打卡點;在武漢,方言話劇《首義人家》以武漢方言演繹,聚焦普通百姓在辛亥革命時期的生活故事,讓歷史事件有了市井溫度。這些嘗試證明,當嚴肅歷史遇上創意表達,當革命精神嫁接現代媒介,辛亥文化就能突破時空界限,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生長點。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辯證統一。
踐行精神內核:激活革故鼎新的時代之魂。辛亥革命最寶貴的遺產,不是具體的制度設計,而是那種“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的擔當精神,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的開放胸懷,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進取意識。在科技創新領域,“首義精神”激勵著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在改革開放前沿,它鼓舞著建設者敢啃“硬骨頭”;在社會治理創新中,它啟示著我們突破思維定式。深圳特區從邊陲小鎮到國際都市的蛻變,浙江數字化改革領跑全國的實踐,都是辛亥精神在當代的生動詮釋。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最重要的不是回顧過去,而是從歷史中汲取面向未來的力量,讓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轉化為推動民族復興的實踐動能。
百年滄桑,精神不朽。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吶喊,穿越時空依然振聾發聵。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既是辛亥文化的繼承者,更是發展者。讓首義精神融入城市肌理,讓革命理想照進現實生活,讓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這或許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當辛亥文化的根系深深扎入新時代的土壤,當革命先賢的理想在14億人的奮斗中變為現實,中華民族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書寫屬于這個偉大時代的文化華章。百年回響,不絕如縷;文化傳承,薪火相傳。這既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稿源:荊楚網
作者:梅慈宇(枝江市問安鎮人民政府)
責編:葉輝
為了讓更多公眾參與、展示個人作品,本次大賽征集預計將持續至8月底,經綜合評審后,將為獲獎者頒發證書和獎金,同時擇優在主流媒體和博物院宣傳平臺進行專題展示。
投稿請發送至指定郵箱 xhgmwwcbds@163.com,郵件標題需按【辛亥革命文物傳播作品征集】類別 + 姓名(集體名)+ 參賽作品標題規范填寫,內容備注聯系方式。
點擊鏈接,參與百年辛亥 民族豐碑——“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文物傳播大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zmmpj.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